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体育健身

80年邓公对即将离职的陈永贵提醒道:非组织活动不要搞,会出大错

时间:12-09 来源:体育健身 访问次数:94

80年邓公对即将离职的陈永贵提醒道:非组织活动不要搞,会出大错

  1980年,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向中共中央提出辞任请求,临行前,邓公特意叫住他,两人在办公室里进行了一次详谈。  原来,邓公此举是为了给陈永贵提个醒,邓公告诉他:非组织活动不要搞,会酿成大错。陈永贵听后也是深以为然,再三对邓公表达了自己的感谢。  那么邓公的话里究竟有何深意?他口中的非组织活动指的又是什么呢?    陈永贵  临行之前  1980年8月28日与8月30日,全国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与第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先后在北京举行,即1980年全国“两会”。  大会同意并通过了有关部分国务院组成人员的调整建议,接受了华国锋辞任国务院总理职务的请求,接受了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徐向前、王震、王任重辞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请求,接受了陈永贵解除其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请求。  陈永贵这一走,是想着自己要深入基层,与农民兄弟一起劳作,他觉得比起中央繁文缛节的文书,还是下地干活、与民同乐更让他的内心感到踏实。    临行前,陈永贵收到了小平同志秘书王瑞林给他带的话,让他有空去趟中南海见小平同志一面,小平同志有话要跟他说。  来到中南海,陈永贵心里有些惴惴不安,小平同志这次的谈话似乎是只找了他一个人的,再加上之前自己与他在工作上出现过一些分歧,陈永贵感觉自己今天免不了要被说上两句。  其实,这也不能怪陈永贵有些胡思乱想,从正常人的角度换位思考来说,“离职”前与以往有过工作分歧的上级的确很多话都有些难以启齿。    不过这种状况的出现也是正常的,尤其此时陈永贵的情况还属于是身居高位者急流勇退,他就怕组织上坚持要求他继续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这些乱七八糟的疑惑,则是在陈永贵见到小平同志之后立刻就消失了,小平同志对他的态度很是客气。  “永贵同志,之前党组织开会也说了,认为你的工作经验和智慧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过早的离开工作岗位对党和国家都是损失啊。不过既然调令已经下达,我也就不好开口再劝你了,还是尊重你的个人意愿,让你安心退下去。今天只是我以个人的身份,想跟你聊一聊。”    这一番话可让陈永贵松了一大口气,面对小平同志的开诚布公,陈永贵也不拘谨,而是开始再次与小平同志探讨起了自己之前的想法。在这一次的谈话里,很明显,两人都对彼此的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冰雪开始逐渐消融。  “我们都是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人了,国家的重担也压在我们身上很久了,但个人要服从集体,更要服从国家,作为一个党员,我想这对于你我来说,都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也已经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大半辈子,如果我们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我个人来说,还是希望你能够积极与组织沟通,不要因为眼前一时的困局而做出令人遗憾的决定。    “作为你的同志、战友,我要提醒你,千万不能搞非组织活动,如果你像‘那几个人’一样,恐怕会再度酿成大错,到时候,你我可就再也没有机会像这样跟你谈话啦。”  陈永贵心里满是感激,他知道,以自己现在的情况,小平同志跟他说这么多已经是对他莫大的保护了。他在多次致谢之后,离开了中南海,踏上了深入基层的路途。  那么小平同志为什么要跟陈永贵说这番话,其中又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于细微处见真章  陈永贵告别邓公之后,便准备先回到家乡休息一段时间,也好仔细品味一番邓公与他的对话。  其实,1980年全国“两会”的人员更替是一个信号,也是小平同志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提出的想法。  这次会议使我党完成了一次人员更替,我们熟知的一批资历与能力并重的老革命家基本从一线上退下政坛。按小平同志的意思,这一举措是为了缓解我国当下高级领导干部逐渐偏重老龄化的趋势。    之所以在文件中单独将陈永贵的“解除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与其他老革命家的“辞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说法分开,是因为相较于其他老革命家来说,陈永贵这一年刚刚66岁,还算是“小一辈的年轻人”。  而老革命家们也已经大多迈过了古稀之年的这个坎,以先前提到的国务院副总理辞任名单为例,小平同志76岁、李先念71岁、陈云75岁、徐向前79岁、王震72岁、王任重63岁。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比陈永贵还小3岁的王任重并不是退居二线,而是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以及中央书记处书记。    王任重  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年逾70岁的老革命家们都是满足退居二线的这个“不成文要求”的。  但陈永贵之后调任了北京东郊农场的顾问,按道理,从本质上来说他的人事变动与王任重其实没有区别,那为什么陈永贵要被单拎出来进行描述呢?  因为王任重是组织研究决定后同意进行的调任,而陈永贵的调任显然组织上是不予通过的,但最后还是由于陈永贵的一再坚持,才最终给他签下了这道离任“通行证”。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将陈永贵的离任通告单独拎出来说,因为性质是不一样的,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陈永贵的确与中共中央的工作方针产生过分歧。这一点则体现在小平同志对于“包产到户”这一理念的赞同与理解上,陈永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陈永贵是农民出身的干部,1914年出生于山西昔阳,1948年才加入中国共产党,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对国家政策方面也是上行下效,有干实事的精神,但缺乏实施改革的眼光。  自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其实“包产到户”这一概念经常被提及,但是它也一直饱受质疑与批判。即便是1979年小岗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仅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的产量总和,反对与质疑的声音还是不绝于耳。    不用说,这些反对与质疑的声音中也包括陈永贵。人总是在面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保持着本能的怀疑与抗拒心理,这是人之常情。  但小平同志则不同,他以非凡的眼光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力排众议,坚定不移的执行了自己的想法,最终才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后来每每想起这些,陈永贵都会不住的赞叹:“小平同志的眼光还是正确的呀!”  陈永贵在去往北京东郊农场后怎么样了,这其间他的思想又是如何转变的?    言语永留心间  陈永贵辞去国务院副总理,在一段时间的休息后,到达了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  眼前是金黄的麦田和辛勤劳作的人民,看到这些,陈永贵只觉倍感亲切。此时是1983年,包产到户的政策已经向全国推广4年了,陈永贵与农民们同吃同住,走访了许多乡里乡亲,大家都说包产到户好啊,现在家家的日子都比以前好,能吃饱饭、还有余粮。  陈永贵不禁深以为然,他想到了1980年5月31日的时候,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做法。    万里  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对这一举动也表示了明确的支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亦然,这是小平同志力排众议才争取的机会,多少人都在盯着,这些年已经初见成效,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想到这里,陈永贵心中也倍感开心,他不止一次的提到小平同志:“小平同志是个好人啊,没有因为我的错误把我关起来,而是管我吃管我住,还让我到我想去的地方工作,如此宽宏大量,倒让我有些不好意思了。”  陈永贵回忆道:“当时小平同志告诉我,不要觉得自己的处境艰难就随波逐流。他曾经也被三次‘打倒’,也曾经与毛主席的政见有过分歧,但他现在依然能挺立在中国的政坛,这都是源于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革命才能胜利。    “他还说,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共产党员要始终保有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不管是谁来领导党和国家,只要他是正确的,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在殚精竭虑的,只要党和国家需要我,我就会在那里。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小平同志说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如意,但我们作为党员始终要记住,无论如何,党的事业是最重要的,国家的发展是最重要的,人民的幸福是最重要的。党和国家还需要我们的力量,如果我们一旦面对困难就选择退缩,那才是对党、对人民的背叛。”  这些话一直在陈永贵的心中有利的跳动,经久不息,直到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在北京逝世。  他将这番话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付诸实践,终于收获了更加饱满的硕果,也再次印证了小平同志的话的确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看完这段有关邓公提醒即将离职的陈永贵非组织活动不要搞的往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  1. 陈永贵:百度百科  2. 邓小平:百度百科  3. 1980年全国两会:百度百科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百度百科  5. 王任重:百度百科  6.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百度百科  7. 中国政府网,《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2006.02.24,来源:新华网  8.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邓小平与新时期干部新老交替》,熊亮华,2014.4.23  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对话皆为作者根据史实资料和当时的情景合理设计的,不可作为参考!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体育健身